4.1 等待一个事件或其他条件

    这和线程有什么关系呢?好吧,让我们来联系一下。当一个线程等待另一个线程完成任务时,它会有很多选择。第一,它可以持续的检查共享数据标志(用于做保护工作的互斥量),直到另一线程完成工作时对这个标志进行重设。不过,就是一种浪费:线程消耗宝贵的执行时间持续的检查对应标志,并且当互斥量被等待线程上锁后,其他线程就没有办法获取锁,这样线程就会持续等待。因为以上方式对等待线程限制资源,并且在完成时阻碍对标识的设置。这种情况类似与,保持清醒状态和列车驾驶员聊了一晚上:驾驶员不得不缓慢驾驶,因为你分散了他的注意力,所以火车需要更长的时间,才能到站。同样的,等待的线程会等待更长的时间,这些线程也在消耗着系统资源。

    第二个选择是在等待线程在检查间隙,使用进行周期性的间歇(详见4.3节):

    这个循环中,在休眠前②,函数对互斥量进行解锁①,并且在休眠结束后再对互斥量进行上锁,所以另外的线程就有机会获取锁并设置标识。

    这个实现就进步很多,因为当线程休眠时,线程没有浪费执行时间,但是很难确定正确的休眠时间。太短的休眠和没有休眠一样,都会浪费执行时间;太长的休眠时间,可能会让任务等待线程醒来。休眠时间过长是很少见的情况,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程序的行为,当在高节奏游戏中,它意味着丢帧,或在一个实时应用中超越了一个时间片。

    第三个选择(也是优先的选择)是,使用C++标准库提供的工具去等待事件的发生。通过另一线程触发等待事件的机制是最基本的唤醒方式(例如:流水线上存在额外的任务时),这种机制就称为“条件变量”。从概念上来说,一个条件变量会与多个事件或其他条件相关,并且一个或多个线程会等待条件的达成。当某些线程被终止时,为了唤醒等待线程(允许等待线程继续执行),终止线程将会向等待着的线程广播“条件达成”的信息。

    C++标准库对条件变量有两套实现:std::condition_variablestd::condition_variable_any。这两个实现都包含在<condition_variable>头文件的声明中。两者都需要与一个互斥量一起才能工作(互斥量是为了同步);前者仅限于与std::mutex一起工作,而后者可以和任何满足最低标准的互斥量一起工作,从而加上了_any的后缀。因为std::condition_variable_any更加通用,这就可能从体积、性能,以及系统资源的使用方面产生额外的开销,所以std::condition_variable一般作为首选的类型,当对灵活性有硬性要求时,我们才会去考虑std::condition_variable_any

    所以,如何使用std::condition_variable去处理之前提到的情况——当有数据需要处理时,如何唤醒休眠中的线程对其进行处理?以下清单展示了一种使用条件变量做唤醒的方式。

    清单4.1 使用std::condition_variable处理数据等待

    1. std::mutex mut;
    2. std::queue<data_chunk> data_queue; // 1
    3. std::condition_variable data_cond;
    4. void data_preparation_thread()
    5. {
    6. while(more_data_to_prepare())
    7. {
    8. data_chunk const data=prepare_data();
    9. std::lock_guard<std::mutex> lk(mut);
    10. data_queue.push(data); // 2
    11. data_cond.notify_one(); // 3
    12. }
    13. }
    14. void data_processing_thread()
    15. {
    16. while(true)
    17. {
    18. std::unique_lock<std::mutex> lk(mut); // 4
    19. data_cond.wait(
    20. lk,[]{return !data_queue.empty();}); // 5
    21. data_chunk data=data_queue.front();
    22. data_queue.pop();
    23. lk.unlock(); // 6
    24. process(data);
    25. if(is_last_chunk(data))
    26. break;
    27. }
    28. }

    首先,有一个用来在两个线程之间传递数据的队列①。当数据准备好时,使用std::lock_guard对队列上锁,将准备好的数据压入队列中②,之后线程会对队列中的数据上锁。再调用std::condition_variable的notify_one()成员函数,对等待的线程(如果有等待线程)进行通知③。

    wait()会去检查这些条件(通过调用所提供的lambda函数),当条件满足(lambda函数返回true)时返回。如果条件不满足(lambda函数返回false),wait()函数将解锁互斥量,并且将这个线程(上段提到的处理数据的线程)置于阻塞或等待状态。当准备数据的线程调用notify_one()通知条件变量时,处理数据的线程从睡眠状态中苏醒,重新获取互斥锁,并且再次检查条件是否满足。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,从wait()返回并继续持有锁;当条件不满足时,线程将对互斥量解锁,并且重新开始等待。这就是为什么用std::unique_lock而不使用std::lock_guard——等待中的线程必须在等待期间解锁互斥量,并在这之后对互斥量再次上锁,而std::lock_guard没有这么灵活。如果互斥量在线程休眠期间保持锁住状态,准备数据的线程将无法锁住互斥量,也无法添加数据到队列中;同样的,等待线程也永远不会知道条件何时满足。

    清单4.1使用了一个简单的Lambda函数用于等待⑤(这个函数用于检查队列何时不为空),不过任意的函数和可调用对象都可以传入wait()。当写好一个函数去做检查条件(或许比清单中简单检查要复杂很多)时,就可以直接将这个函数传入wait();不一定非要放在一个Lambda表达式中。调用wait()的过程中,一个条件变量可能会去检查给定条件若干次;然而,它总是在互斥量被锁定时这样做,当且仅当提供测试条件的函数返回true时,它就会立即返回。当等待线程重新获取互斥量并检查条件时,如果它并非直接响应另一个线程的通知,就是所谓的伪唤醒(spurious wakeup)。因为任何伪唤醒的数量和频率都是不确定的,这里不建议使用一个有副作用的函数做条件检查。如果这样做了,就必须做好多次产生副作用的心理准备。

    本质上说,std::condition_variable::wait是对“忙碌-等待”的一种优化。的确,不理想的方式就是用简单的循环来实现:

    最好为wiat()准备一个最小化实现,同时这个实现只能使用notify_one()或notify_all()进行调用。

    解锁std::unique_lock的灵活性,不仅适用于对wait()的调用;它还可以用于待处理但还未处理的数据⑥。处理数据可能是一个耗时的操作,并且在第3章也提过,持有锁的时间过长是一个多么糟糕的主意。

    使用队列在多个线程中转移数据(如清单4.1)是很常见的。做得好的话,同步操作可以限制在队列内部,同步问题和条件竞争出现的概率也会降低。鉴于这些好处,现在从清单4.1中提取出一个通用线程安全的队列。

    4.1.2 使用条件变量构建线程安全队列

    当设计一个通用队列时,就要花一些时间想想有哪些操作需要添加到队列实现中去,就如之前在3.2.3节看到的线程安全的栈。可以看一下C++标准库提供的实现,找找灵感;std::queue<>容器的接口展示如下:

    清单4.2 std::queue接口

    1. template <class T, class Container = std::deque<T> >
    2. class queue {
    3. explicit queue(const Container&);
    4. explicit queue(Container&& = Container());
    5. template <class Alloc> explicit queue(const Alloc&);
    6. template <class Alloc> queue(const Container&, const Alloc&);
    7. template <class Alloc> queue(Container&&, const Alloc&);
    8. template <class Alloc> queue(queue&&, const Alloc&);
    9. void swap(queue& q);
    10. bool empty() const;
    11. size_type size() const;
    12. T& front();
    13. const T& front() const;
    14. T& back();
    15. const T& back() const;
    16. void push(const T& x);
    17. void push(T&& x);
    18. void pop();
    19. template <class... Args> void emplace(Args&&... args);
    20. };

    忽略构造、赋值以及交换操作时,剩下了三组操作:1. 对整个队列的状态进行查询(empty()和size());2.查询在队列中的各个元素(front()和back());3.修改队列的操作(push(), pop()和emplace())。和3.2.3中的栈一样,因此也会遇到在固有接口上的条件竞争。因此,需要将front()和pop()合并成一个函数调用,就像之前在栈实现时合并top()和pop()一样。与清单4.1中的代码不同的是:当使用队列在多个线程中传递数据时,接收线程通常需要等待数据的压入。这里提供pop()函数的两个变种:try_pop()和wait_and_pop()。try_pop() ,尝试从队列中弹出数据,总会直接返回(当有失败时),即使没有值可检索;wait_and_pop(),将会等待有值可检索的时候才返回。当使用之前栈的方式来实现队列,接口就可能会是下面这样:

    就像之前对栈做的那样,将很多构造函数剪掉了,并且禁止了简单赋值。和之前一样,也需要提供两个版本的try_pop()和wait_for_pop()。第一个重载的try_pop()①在引用变量中存储着检索值,所以它可以用来返回队列中值的状态;当检索到一个变量时,他将返回true,否则将返回false(详见A.2节)。第二个重载②就不能做这样了,因为它是用来直接返回检索值的。当没有值可检索时,这个函数可以返回NULL指针。

    那么问题来了,如何将以上这些和清单4.1中的代码相关联呢?好吧,现在就来看看怎么去关联。从之前的代码中提取push()和wait_and_pop(),如以下清单所示。

    清单4.4 从清单4.1中提取push()和wait_and_pop()

    1. #include <queue>
    2. #include <mutex>
    3. #include <condition_variable>
    4. template<typename T>
    5. class threadsafe_queue
    6. private:
    7. std::mutex mut;
    8. std::queue<T> data_queue;
    9. std::condition_variable data_cond;
    10. public:
    11. {
    12. std::lock_guard<std::mutex> lk(mut);
    13. data_queue.push(new_value);
    14. data_cond.notify_one();
    15. }
    16. void wait_and_pop(T& value)
    17. {
    18. std::unique_lock<std::mutex> lk(mut);
    19. data_cond.wait(lk,[this]{return !data_queue.empty();});
    20. value=data_queue.front();
    21. data_queue.pop();
    22. }
    23. };
    24. threadsafe_queue<data_chunk> data_queue; // 1
    25. void data_preparation_thread()
    26. {
    27. while(more_data_to_prepare())
    28. {
    29. data_chunk const data=prepare_data();
    30. data_queue.push(data); // 2
    31. }
    32. }
    33. void data_processing_thread()
    34. {
    35. while(true)
    36. {
    37. data_chunk data;
    38. data_queue.wait_and_pop(data); // 3
    39. process(data);
    40. if(is_last_chunk(data))
    41. break;

    线程队列的实例中包含有互斥量和条件变量,所以独立的变量就不需要了①,并且调用push()也不需要外部同步②。当然,wait_and_pop()还要兼顾条件变量的等待③。

    另一个wait_and_pop()函数的重载写起来就很琐碎了,剩下的函数就像从清单3.5实现的栈中一个个的粘过来一样。最终的队列实现如下所示。

    清单4.5 使用条件变量的线程安全队列(完整版)

    empty()是一个const成员函数,并且传入拷贝构造函数的other形参是一个const引用;因为其他线程可能有这个类型的非const引用对象,并调用变种成员函数,所以这里有必要对互斥量上锁。又因为锁住互斥量是个可变操作,所以互斥量成员必须(修饰)为mutable①才能在empty()和拷贝构造函数中锁住。

    条件变量在多个线程等待同一个事件时,也是很有用的。当线程用来分解工作负载,并且只有一个线程可以对通知做出反应,与清单4.1中使用的结构完全相同;运行多个数据实例——处理线程(processing thread)。当新的数据准备完成,调用notify_one()将会触发一个正在执行wait()的线程,去检查条件和wait()函数的返回状态(因为你仅是向data_queue添加一个数据项)。 这里不保证线程一定会被通知到,即使只有一个等待线程收到通知,所有处线程也有可能仍然在处理数据,而忽略了这个通知。

    另一种可能是,很多线程等待同一事件。对于通知,他们都需要做出回应。这会发生在共享数据初始化的时候,当处理线程可以使用同一数据时,就要等待数据被初始化(有不错的机制可用来应对;可见第3章,3.3.1节),或等待共享数据的更新,比如,定期重新初始化(periodic reinitialization)。在这些情况下,线程准备数据数据时,就会通过条件变量调用notify_all()成员函数,而非直接调用notify_one()函数。顾名思义,这就是全部线程在都去执行wait()(检查他们等待的条件是否满足)的原因。